每个月有人出生,11月和12月是生育高峰期,这样造成了星座人口数量有。那么我们中国,哪些星座人口第一呢?哪个星座是“保护动物”?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星座人口比例如下图
未来总人口数量,此次出台《规划》提出了预期目标,即到2020 年,全国总人口14.2亿人左右,年均增长率6‰左右。另外,到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预期2015年1.6左右提高到1.8左右。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数据,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数13.75亿,这意味着,“十三五”时期总人口数量预期增长空间4500万左右。
“十二五”时期,中国计划生育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出生人口性别比117.94下降到113.51。《规划》,到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2以下。
了解,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活产女婴数比值,女婴数量100时所对应男婴数来表示。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应该保持103—107之间。
《规划》提出,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建立全国集中整治“两非”( 非法性别鉴定和非法人工流产)专项行动、部门配合、区域协作长效机制,依法打击“两非”行为。
另外,还要加强执法监督,监管制度,建立“两非”违法机构和人员信息库,研究建立联合惩戒制度。考核评估办法,加大重点省份督查指导力度。继续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规划》提出,要加强部门协同,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 和幼儿园服务机构。增强社区幼儿照料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母婴服务设施建设。
休假制度方面,《规划》提出,推动产假、哺乳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配偶陪产假奖励待遇保障。
提升妇幼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方面,《规划》提出,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孕产妇新生儿重症救治能力建设。
《规划》强调,要全面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控制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提高母乳喂养率。
此外,《规划》中提出,加强生育技术服务保障,鼓励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集中地区设置生育或危孕产妇门诊。
《规划》提出,要加大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农村建设方面予以倾斜。
另外,《规划》强调,要建立计划生育家庭信息档案,全面落实联系人制度,协调完善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精神慰藉扶助关怀政策,提高这些家庭生活水平。
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规划》制定出了详细路线图。
《规划》提出要乡级计生办或设立卫生计生办,常住人口比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强化计划生育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
2022年我国人口开始负增长,总和生育率跌破1.1、全球倒数,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中国总和生育率1970年代之前6左右,降至1990年2左右,降至2010年后1.5左右,2021年1.15,2022年或不到1.1,世代更替水平(2.1)一半,全球倒数。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显现,未能扭转中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生育堆积效应消退,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来六年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人,2021年减少106万人,创历史新低,总人口上年减少85万,开始负增长。
中国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2%,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上升14.9%,预计2030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超级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少子化、婚化三大趋势加速。人口因素影响,生育政策调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
我们这几年呼吁“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开始看到曙光,生育政策。现实面前,过去影响生育政策走向保守派开始改弦易辙,开始呼吁放开并鼓励生育。
放开三孩政策以来,全国各地积极生育服务,生育补贴、生育保险、个税减免、延长育儿假、提供托育服务、住房优先保障方面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多地方拿出金白银来鼓励生育,统计有四川省攀枝花市、甘肃省临泽县、湖北省安陆市十几个城市出台或拟出台生育或育儿补贴相关政策,但目前看补贴力度仍低于大部分欧洲国家。
近日,2023年第一期《人口》刊发了卫健委人口监测家庭发展司司长杨文庄文章,提出要鼓励地方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十四五”期末,使家庭负担降低。
我们期待未来能有多行之有效鼓励生育政策得以出台,中国未来生育率,程度上取决于鼓励生育力度。相信一系列长短结合措施,未来人口有望发展。
1 总人口14.1亿,开始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婚化三大趋势加速
2022年中国总人口14.12亿,开始负增长,是1949年以来三年自然灾害期外,第一次负增长,符合我们2021年人口总量预测结果。2020年中国总人口141178万人,净增204万,2021年总人口141260万人,净增48万,创有数据以来新低,2022年总人口141175万人,2021年减少85万人,人口总量开始见顶回落,进入负增长时期。中国人口8亿到10亿,花了12年;10亿到12亿,花了14年;12亿到14亿,花了24年。
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估2020年中国人口14.2亿人,但实现,过高估计全面二孩政策生育率提升影响,认为2015年总和生育率1.5-1.6之间,预期2020年、2030年总和生育率1.8,进而预测中国人口2030年前后达14.5亿人峰值。
此外,联合国高估中国人口增长。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国人口有9个预测方案,其中中方案假设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1.70、1.72、1.73,进而预测中国人口2031年迎来14.6亿峰值;方案假设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1.45、1.32、1.23,人口2024年达到14.5亿峰值。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调低了中国未来人口预测参数,但认为,2023年起,中国总和生育率大趋势是上升。中方案生育率参数:2030年上升到1.27,2040年上升到1.34,2050年1.39,到2100年上升到1.48左右。
维持人口总量不变世代更替水平2.1,202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1.15、2022年降至不到1.1,处低水平,生育堆积效应消失,生育率下滑。如果总和生育率,中国人口陷入持续负增长。人口见顶之后前25-30年内萎缩速度,但1962-1975年生育率时期出生人口进入生命,2050年左右开始,萎缩速度变。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中方案,2050年中国总人口下降12.64亿,2100年中国人口降到6.85亿,占世界比例现在18%降至6.5%。
人口数量和质量影响国力,人口总量萎缩,影响中国市场优势,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规模以及全球竞争力。全社会开始高度关注中国人口问题,保守计生政策,转向了鼓励生育政策。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支持措施。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发展决定》,内容包括:取消社会抚养费制约措施、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2022年8月16日,国家卫生委、国家发改委17部门发布《完善和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指导意见》,强化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支持措施。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函,建立由26个部门和单位组成国务院优化生育政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国优化生育政策工作。
2022年10月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2022年12月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延伸閱讀…
2023年第一期《人口》刊发了卫健委人口监测家庭发展司司长杨文庄文章,提出要鼓励地方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十四五”期末,使家庭负担降低。
放开三孩政策以来,各地积极生育服务,生育补贴、生育保险、个税减免、延长育儿假、提供托育服务、住房优先保障方面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多地方拿出金白银来鼓励生育,统计有四川省攀枝花市、甘肃省临泽县、湖北省安陆市十几个城市出台或拟出台生育或育儿补贴相关政策,但目前看补贴力度仍,低于大部分欧洲国家。
我们期待未来能有多行之有效鼓励生育政策得以出台,中国未来生育率,程度上取决于鼓励生育力度。相信一系列长短结合措施,未来人口有望发展。
2 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中国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2%,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上升14.9%,预计2030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上升2060年36.8%,企稳一段后上升2084年及之后46%。2001-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2011-2022年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由于人口基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是前所未有。预计到2035、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27、3.93亿,占全球老人比重36.8%、40.4%,每3个中国人中有1个65岁以上老人。中国高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20年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超3580万人,占2.5%。预计2030、2050、2073、2100年占3.8%、10.3%、17.1%、20.8%。
老龄化地域差异,东北、川渝地区老龄化。分省看,2021年西藏65岁及以上人口占低于7%,进入老龄化阶段;新疆、广东、青海、宁夏13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介于7%-14%,进入老龄化阶段;河北、陕西、浙江、北京、河北、湖北17省高于14%,处于深度老龄化阶段,其中,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黑龙江、吉林高达18.8%、17.8%、17.6%、17.4%、17.0%、16.8%、16.7%。
1962-1976年婴儿潮人口加速步入老龄化,退出劳动力市场。我们前面享受了多人口红利,后面背负多老龄化负担,我们过去几十年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未来养老负担、社保支出和政府债务持续上升。未来医药、养老、医疗行业是大赛道。
值得注意是,日本、韩国亚洲发达国家老龄化比美欧,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国家之一,韩国总和生育率降至0.8(联合国代际黄金综合生育率是2.1),可能美欧移民政策亚洲开放有关,但是欧洲大规模移民涌入带来了社会治安变差、种族冲突、社会撕裂、白人比重下降问题。(参考深度报告《美国人口报告》《日本人口报告》)
3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
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劳动人口占下降,2010-2021年15-64岁人口规模10亿降至9.7亿,占比74.5%降至68.3%,预计到2050年降至59%。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2010、2013年见顶,进入下滑阶段,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中方案,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下降到59.1%,210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下降到44.3%。人口数量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挑战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下降,经济潜在增速下行。
我们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面临“”局面。人口数量红利是过去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因素。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且劳动力以及之相关统一市场,成长世界第二经济体。1962-1975年第二轮婴儿潮人口是改革开放40年建设主力,生产和储蓄多,消费,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储蓄超过投资部分产生贸易顺差,同时过剩流动性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动消费升级,经济潜在增速。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2010年、2013年见顶,而日本、美国、英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1991、2009、2013年见顶,当时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
如果作出改变,老龄化人口结构影响经济增长。人口总量增加、质量和结构改善推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腾飞,并二战后成为世界霸主。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养老金缺口日益增加;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下降,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部分制造业开始并继续东南亚、印度地迁移。边际上看,中国人口红利结束,面临“”局面,未来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经济潜在增速下滑。水平看,当前中国人口总抚养40%,未来一段时间仍处于人口负担“人口机会窗口期”(小于50%)。
4 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持续创新
延伸閱讀…
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显现,未能扭转中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生育堆积效应基本结束,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来六年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人,2021年减少106万人,继续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三轮婴儿潮,1950-1958年年均2100万,1962-1975年年均2628万,1981-1994年2246万,之后下滑2003-2012年1600万,其中2012年1635万。第四轮婴儿潮原本应2010年后出现,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而消失。2013-2015年出生人口1640、1687、1655万。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开始,出生人口六年下滑,2022年跌破千万大关,降至956万人,继续创历史新低。
分省看,广东出生人口居前,河南、山东、河北人口大省近五年出生人口降幅超过40%。出生人口看,2021年出生人口前三省份广东、河南、山东,118.3万、79.3万、75万人,广东省出生人口超百万,合计占全国26%。出生人口变动看,2017-2021年新疆、山东、黑龙江3省出生人口降幅超过50%,重庆、湖南、河北10省出生人口降幅40%-50%,山西、吉林、四川15省出生人口降幅20%-40%,宁夏、贵州、西藏3省出生人口降幅小于10%。
目前各地公布2022年出生人口数据,相比2021年均有所下滑,下滑比例6%-14%,其中青海、重庆、贵州、广西、甘肃、江西出生人口降福6%、7.9%、9.4%、11.9%、12.7%、13.8%。
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消失、生育率低迷、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出生人口下降。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中方案,到2050年,我国出生人口降至773万,印度1/3,2100年降至306万,印度1/4。相信一系列长短结合措施,中国生育率能触底回升,人口结构有望改善。
5 生育率持续下降,“不想生、生、不能生”问题
中国总和生育率1970年代之前6左右,降至1990年2左右,降至2010年后1.5左右, 2021年我国总和生育率1.15,2022年降至不到1.1,更替水平(2.1)一半,全球倒数。我们估算,2016年总和生育率冲高1.7、2015年上升,2017年略降,2018年下降1.5左右,2019年基本持平,2020年1.3,2021年降至1.15,2022年不到1.1(出生人口每年956万计算)。国际看,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法国、美国、巴西、英国、德国、日本1.79、1.66、1.64、1.56、1.53、1.3,中国总和生育率全球倒数。
为什么不生?现阶段生育率原因死亡率驱动转向功利性生育消退和成本约束驱动转变,生育基础削弱、生育观念改变、生育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是影响生育率主要原因。
,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削弱生育基础。第一,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1990-2020年初婚年龄22.9岁推迟28.7岁。第二,结婚后选择丁克家庭增多,是发达一二线城市。第三,生育年龄推迟、环境污染、生活方式、生殖卫生保护缺失导致不孕不育率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不孕不育率为12%-18%。
其次,生育观念改变使得生育率趋于下降。经济社会发展,年轻一代生育观念发生改变。父母辈相比,现在年轻人并生育作为必然选择。70、80后生育观念保守,认为生育是必然选择,但现在90后、00后追求自我满足,愿意过早生育束缚,倾向晚生、少生、不生。女性意识觉醒和受教育水平提升,很多女性不愿因生育家中,从而降低生育意愿。并且,由于社保体系完善,社会养老功能强化,“养儿防老”观念淡化。
最后,住房、教育、医疗直接成本是抑制生育行为“三座大山”,“四二一”结构家庭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机会成本。育娲人口2022年发布《中国生育成本报告》,统计14个国家中,全国家庭0-17岁孩子养育成本48.5万元;0岁大学本科毕业养育成本62.7万元。如果一个孩子抚养18岁所花成本人均GDP倍数进行国际对比,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9倍,是全球。
6 家庭小型化、不婚化成趋势,2020年家庭户规模降为2.62人
普查数据,2010-2020年每个家庭户规模由3.10人降至2.62人,家庭户规模继续小型化,主要受我国人口流动、户籍制度改革到位、年轻人不婚不育观念因素影响。2020年每个家庭户人口2.62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3.10人减少0.48人。抽样数据,2021年,我国家庭户规模2.77,总体呈小型化趋势,主要原因集中体现三方面。
第一,人口流动,职业流动性增加,家庭成员间空间距离变,年轻人可能离开父母独立居住,一人户、“空巢”家庭和“老户”数量、比例会增加。
第二,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滞后人口流动趋势。流动人口无法享受户籍人口教育、医疗资源公共服务,降低生育意愿。
第三,年轻人不婚不育观念普遍。60年代是传统一代,70、80年代是转型一代,90、00后结婚生育,独立、、享受,抵制“996”,发达国家走过类似道路。年轻人组建家庭、养儿育女意愿下降,婚姻依赖不如以往,单身经济盛行。近年,我国结婚率日益走低,离婚率达峰并趋于平稳。2013-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1347万对历史高点持续下滑764万对。我国离婚对数2019年达峰,由于离婚期制度,2020、2021年离婚对数下降。不婚导致大量单身人口出现,民政部估计2021年独居单身成年人口或9200万。
国际看,生育率下滑、晚婚、婚率和离婚率提高、人口流动因素,家庭规模小型化是世界各国人口发展普遍趋势。当前,日本、美国、韩国家庭户均规模降至2.27、2.53、2.4人,中国家庭户均规模1982年4.41降至2021年2.77。一人户、二人户比例看,1960-2015年,日本一人户、二人户家庭比例5.3%、12.7%增至34.5%、27.9%;中国2020年25.4%、29.7%,未来户均规模有下降空间。
此外,中国家庭户规模小型化空间,可能导致住房和人均住房面积需求。(请参考“泽平宏观”深度报告《中国住房存量报告》)
7 性别比持续改善,男性女性多3337万,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突出
性别比改善,2022年总人口性别比104.7,2021年略有降低,处于历史低位水平。2022年男性、女性人口72206、68969万人,占51.2%、48.8%,男性女性多3337万,总人口性别比(女性100,男性女性比例)104.7,2021年略有降低,目前处于历史低位水平,“重男轻女”错误思想有明显改善。